七月问答:自己过于在意别人想法,如何克服?
- Sherill
- Jul 15, 2016
- 9 min read
有时甚至因为过于在意而焦虑,请问如何克服?是否需要人引导?
7月22日再更新: 自己做不到 就找心理咨询师。 修复开始于自救的毅力和决心,但绝大多数时候 毅力和决心远远不够用。 你需要专业的,完全私人化的修复方案,这种帮助就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那里获得。 你要真的如此渴望修复,就请坦然面对问题,积极寻找心理咨询师。投入一些时间和金钱,换来的是无价的成长,甚至是重生的可能。
因为工作时间都是提前预约的关系,我平日里能自己安排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抱歉绝大多数评论不能一一作答,希望在这里能综合对几个核心的问题开启探讨。 1. 关于无条件的爱 unconditional love 当你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去闭眼遥想无条件的爱在亲人或爱人之间应该有的模样的时候,你会发现所谓的无任何条件的爱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在原回答中举的例子(即爱人者对被爱者有精神上或物质上的任何索取都让这份爱成为有条件的爱)让很多人长叹世间一定不存在无条件的爱。然而,事实上,在现在这个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阶段,当一个国度富足安定,生活在其中的人在物质之上向往精神追求,并最终在学习,反思,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独立人格发展,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依人之本性做出种种有意识的生活选择。我们绝大多数人成长于家庭,于是这些男男女女中的大多数也会在自我意志的饱满支撑下,选择走进人生下一阶段,在婚姻之上,挑战自己 选择担当父亲母亲的责任。这样的前提之下 父母之爱子女,则必然是无条件的。因为对这些父母来说,孩子的到来丰富他们的人生,给了他们更大的挑战和人生成长的可能,孩子的存在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们想要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一切。其道理就同一个自尊自信并理性认知生活的人会不断的寻找新目标,不断为自己找寻更多人生价值一样。这种爱不强势,不卑微,不会压迫,更不会宠溺。这样的爱让父母自然而然为子女谋记深远,这样的父母作为健康而完整的人,深深知道独立人格的重要性,知道安全感的非凡意义,所以他们会鼓励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拥有孩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但这一切父母又决不会让孩子去孤独一人经历,他们要陪伴成长,陪同孩子,同他们沟通来辅助 引导孩子拥有高贵人格和成熟的内心,让他们去找到自己的使命感,找到他们想要追寻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要在他们跌倒受伤时,在孩子青春萌动,开始面对现实,进而体会到愤世嫉俗,优柔寡断,固步自封,懒散怠慢,不敢梦想的时候,抱抱他们,轻声但坚定的告诉他们: “你这样的感受非常正常,你这样的阶段也必然只是一个阶段,因为我,妈妈我,或爸爸我,我曾几何时也经历过这些,让我告诉你人本质的软弱,愚昧,和浅薄,告诉你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是如此值得被爱,因为我们也拥有着与生俱来来的,存在的意义,和 若给予选择的机会的话,不死的,向上的力量。” 我在评论中的回答里提到了文化,希望也能从宏观角度点拨我们的头脑去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反思。深入一点讲,纵观中国家庭及学校教育(其实教育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的产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孩子都多么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索的勇气,和美秒的好奇心,接连不断产生的新鲜想法,被愚昧的系统一生碾压。这些孩子长大,往往终其一生依然相信 我要努力做到这个或那个,我就值得被爱了,天然的挑战并改变环境的锐气,因为理性教育逻辑教育的缺失,锐气不见,取而代之变成后天的戾气和奴性,即取悦环境,适应环境,进而愚昧之下捍卫环境 maintain status quo。当一个社会这样做教育的时候,它也是为自己判了在多项社会发展领域里无法创新难以进步的无期徒刑。 2013年当我最初开始和中国家庭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每次听到了解到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 人心所受的种种压抑和痛苦,我都感到阵阵心痛和深切无奈。也是为什么我初到知乎时,曾在一篇回答中询问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是以怎样的人文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及心理咨询师是以何理论基础去工作的 (心理咨询师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和普通人有何不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735040/answer/38427506)我至今对此问题怀有极大兴趣。 细细想来,人类从物质极度匮乏的原始文明走至今天,我们的创造力是何等伟大,当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终于可以afford,可以承担起给我们自己本就值得拥有的,最最基本的,作为人的权力,作为人所值得拥有的信任和信念,当这个时代终于到来的时候,(其实对很多别的国家来说,这一天早已到来)我们还要被蒙蔽,被堵住双眼,被加以最坏的推断,这真的是极大的悲哀。 2. 关于修复的可能性和方法 我不是motivational speaker,不擅长为大家总结出简单易懂的自我修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很多人在评论中问我方法,仿佛世间有一个黄金秘籍,只要发现便可以日行千里,一步登天。很抱歉让这些读者失望,我没有这个秘籍,而且我个人认为,任何推崇有这个秘籍的言论都是不负责任,不科学不严谨的。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认知不同,自我认知体系的发展阶段不同,灵性的感知度不同(就是你的大脑和你的心有多近?--举例:道理都懂是大脑懂,内心感受不仅不能因为道理懂了就能更有效的管理,甚至连深刻理解这些感受的思维能力练习都差强人意),这些都决定了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人生点上,我们有的距离开启内心修复这条路很近,有的则很远;有的已经走在路上,有的甚至不知道这条路的存在。 一个人在过去或现在的经历中,若长期在意识或潜意识层面体验过伤痛,压抑,迷失,“缺爱”,失联no sense of connection,深度麻木,或极度自我怀疑等,ta对自己的认知则会因为这些经历而扭曲,自我认知就会受到阻挠,无法完整的发展。经历这各种状态的人,我个人认为就是全人类,每个人程度不同,深度不一罢了。 所有人,或者说所有敢于自知的人,都会大大受益于内心修复和修炼。这里也回答了很多问“我还有救么”的人,答案是,只要你还活着,只要你不满足于仅仅生存,你拥有一颗热烈的想要生活的心,而非活着的状态,那么你就有救,现在开始就有救,你就是你的救赎,你要自我思考,你要去争取条件,为你自己争取你需要的一切,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因为施害让你的环境变糟,或者重伤你本可以成长的意识性consciousness(意识性是良知和内心力量的发源地,当我们漠视自己的良知,我们也会越来越没有改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伤害别人就是间接的伤害自己,伤害别人是你对human being 也包括你自己作为人的极度不尊重-----你要拼尽全力活的“自私”,尊重自己的基本人性,允许并鼓励你自己彻底完整的爱自己,也只有从“自私”开始,我们才可能做到健康的“无私”,彻底告别我们文化里推崇的,崇拜的,甚至压迫着我们的 苦大仇深的 自我牺牲似的 苦难英雄主义。 3. 关于心理咨询在修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幸福相似,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的确,硬性或软性的伤害(aggression & passive aggression)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这里面除了外在因素,还有内在基因的差异,不同基因体对不同刺激会有不同反应,这种反应更会与环境互动,换回不同的反馈。心理咨询在内心修复的过程中拥有着非凡的价值和意义,鉴于这部分很容易过度专业, 而且也有很多知友建议我在这个平台维持科普级别的信息分享,我这里只做大体描述。 现代心理科学目前为止所获取的treatment efficacy & effecitveness (心理诊疗及咨询效果)数据显示最佳的伤痛修复的心理学理论派系为人本心理学(person-centered therapy),该类型在美国东西海岸包括欧洲都很盛行,这类咨询风格融合了创伤修复,并通过提高当下生活知觉(awareness)来达到当下生活质量的提升。这种当下(present moment)的重新建立和认知完全由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经历,咨询师不是医者,而变成了陪同者和引导者,将这类咨询师比喻成来访者从未拥有过的 可以给予无条件爱的 具有独立人格的父母 也不为过。来访者在咨询关系中可以体验到无条件的接受和支持,咨询师本人作为另外一个人给来访者新的人生注脚,并通过绝对安全的,包容的,和以锻炼积极自我修为为目标的修复性关系(therapeutic relationship)的建立和发展帮助来访者重新经历内心成长,拥有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才可以拥有的自由和种种内心力量。 当你获得这种心的自由,你便不在惶恐和焦虑,多余出来的精力,你会跟随人性本能,去追求更好的更美的更广阔的生活。
以下是原回答
说实话我比较反感过度的心灵鸡汤式的抚慰建议(出于对寻求建议者长远心理健康的考虑),尤其这种推崇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活出你自己”等等诸如此类的建议,在我咨询的经验中,这类意见总是弊大于利,它们只是提供了更好的defense mechanism(抗拒机制)而已,只是让这个人更有技巧的逃避真相,长远来看都是更多的限制ta内心的真实成长。。。。 简单来说,人是社会动物,我们会关注自身形象的展示和表达实乃人之常理,是再正常再健康不过的内心需求。就算是那些所谓的可以真的不去理会别人想法的人,他们只是在practice defense mechnism,只是更有技巧的去逃避,或者扭曲外界讯息,以达到压抑本能,不理会那些让他们觉得很难理解,或很迷茫,或很痛恨,或很纠结的社会期待(social expectation),其实这种人往往也裹挟着深刻的孤独感。 但当一个人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 甚至到了没有自己的程度,他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想象一下,一个人做事说话乃至思考之前 都感到一种无名的压力 或潜意识层面的压迫感,即冥冥中觉得自己必须要去选择别人会认可的行为 语言甚至思想,这种没了自己的状态,反映了人生早期self-esteem自尊心发展的畸形,也反映了该阶段人生的self-identity发展不成熟。一些重要的必须去深刻探索的问题可以帮助你弥补这方面的成长缺陷,包括:我是谁?我是怎么样一个人?我的过去如何定义了我?我现在有多大的力量?如何靠近未来的我?未来的我是谁? 宇宙万物中唯一你可以控制的要素,就是你自己。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以及你的生活态度。当我们把这些最宝贵的资源搁置不用时,在没了自己的时候,除了焦虑感,伴随着的还有庞大的虚无感,不安感,自卑心,以及脆弱和极端行为倾向。 提问者的焦虑心并不少见,这里有投射的可能性,也和生活里没有无条件存在的爱有很大关系。先说无条件的爱,很多人自幼感受的到他们父母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你要听我的话,按我的意念学习生活,将我告诉你的人生经验奉为真理(很多父母将自己存在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对自己的服从上,真的很不幸);爱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条件是你要提供爱情关系里我们各取所需期盼得到的东西,可能是外在的,比如相貌,身材,家世,工作;也可能是内在的,比如一颗强大的心脏来包容和接纳,一颗细腻的心来给我温柔或安全感等等。。。 强大或细腻的心源自健康的自尊心,没有这样的自尊心,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健康的自尊心 或者说自我概念(self-concept)绝对的依赖于我们儿时是否接受到了饱满的,持续的,无条件的爱;自我定义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也更依赖于我们是否可以给予并接受到无条件的爱。当这些条件无法满足的时候,诚惶诚恐,不可终日,做事说话没有底气,甚至连获得底气的方法都没有,虽然这些都实实在在不是你的错,但将自己从这种痛苦中解放出来,却必然由你来做。 要改善,不得不先从修复伤痛开始。常听人说,我内心的伤痛我感受不到啊,那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早已在潜意识层面麻木了自己儿时的失望,恐惧,和不安,以确保人的生存(spiritual survival)。重新让这些痛苦感受醒过来,你才可以开始练习修复,练习积极的自我修为。当有一天 你甚至可能修复到可以心平静气 发自内心的认同你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你是值得被了解被认识的,即使过去没能在你身上发生无条件的爱,那也真的不是你的错。这一天慢慢靠近的过程,也是你在慢慢的学会爱别人的过程。 那时候,你会说:“我会担心身边人怎么评价我么?当然会啊,但是不会焦虑。因为我是爱他/她们的啊,我希望他们过的好,我爱ta们的心 不论他们懂不懂 我是一定知道的” 说完这句话,你会笑一笑,温暖如你,都忘了去顾虑是不是要担心别人会议论你“假惺惺”。
Comments